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探訪台北“國父紀念館”

記者 陳曉星 王連偉

在彰顯中國傳統建筑之美的台北國父紀念館,記者在孫中山先生史績展覽室流連,有幾條史實引起了記者的興趣和關注:

———一八九七年,中山先生派陳少白到台灣,組織成立興中會台灣分會。

———一九○○年,中山先生親臨台灣,在台北設革命指揮所,隔海指揮廣東惠州起義。

———一九一三年及一九一八年,中山先生因革命活動兩次赴台。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中山先生於北京逝世,台灣同胞無不垂淚哀悼。日本侵略者百般壓制台灣民眾的悼念活動,但展室中陳舊的照片和報紙依然記載了當時台灣與北京同悲同悼的歷史場景。

一個世紀前,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人民從未停止過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在那場對中華民族產生深遠影響的辛亥革命中與祖國大陸同胞並肩奮斗,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篇章。

歷史就是歷史,即使機關算盡也不能改變,無論什麼人用什麼借口。

記者到台北國父紀念館採訪時,正值台灣有人不顧歷史與文化事實提出要將台北故宮更名,甚至在文物及展品上也淡化中國色彩。但台北國父紀念館最高規格的中山畫廊正在展出塞外·敦煌畫作,觀眾聽說記者來自大陸,認真詢問敦煌的保護情況,一位姓王的小姐指著一幅幅敦煌壁畫臨摹品問:真是這樣的嗎?像嗎?向往與關注溢於言表。據國父紀念館副館長曾一士先生介紹,這場展覽前有圓明園文物展,后有齊白石作品展,近年來幾乎每個月都有大陸的書畫、文物展覽和演出。曾先生以多年來國父紀念館起到兩岸文化、藝術交流的橋梁作用而欣慰。他特別詳細地向記者介紹了他到大陸多個城市奔走協商,促成海峽兩岸孫中山紀念地史料陳列展在台北國父紀念館展出的經過除腳臭,看得出來這是他的得意之作。

國父紀念館以孫中山史料的整理、研究和展出為重點工作,曾一士先生在多年與大陸同行的接觸中,了解到北京、上海、廣東、南京等地都精心保護了孫中山先生生前的居所並設為紀念館,且有大量豐富的史料和研究成果,腳臭剋星便做了很多細致的聯絡准備工作,聯系武漢武昌起義紀念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北京湖廣會館孫中山研究室等六家單位於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二日孫中山誕辰紀念日聯合推出海峽兩岸孫中山紀念史料陳列展,觀者踴躍,aPure反響如潮。大陸方面精心制作了各紀念館建筑的模型,復制了中山先生紀念文物、圖片,推出了中山先生與南京、中山先生與廣東等專題展,再配合台北國父紀念館推出的中山先生與台灣,成為兩岸孫中山研究學界的一樁盛事。

國父紀念館主體建筑建成於一九七二年,現在已經與館外的中山碑林和中山公園形成一體,成了台北鬧市中一個洋溢著書香的庄重肅穆所在。紀念館免費對外開放,除中山先生史績展外,兩岸及海外各種文化、藝術展覽、演出在此爭奇斗艷﹔演講廳、中山講堂舉辦各種公益講座及學術研討活動﹔勵學室aPure提供自修場所﹔視聽中心備有文化藝術音像制品免費供人欣賞……記者在視聽室採訪,隻見腳臭各欣賞間內播放最多的是京劇,也有人在觀看大陸風光片。

國父紀念館副館長曾一士先生自己就是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者,喜愛奇石與古玉。他的辦公室裡堆著從各處收集來的奇石,並稱石本無心,人自有情。曾先生還是一位致力於為截肢青少年服務的義工,曾率隊參加一九九四年在北京舉行的遠南殘疾人運動會,並從一九九七年開始每年組織兩岸杰出殘疾人聚會台北國父紀念館同台演出。'國父紀念館'是歷史的紀念之所,aPure也是學術的研討之地和藝術的分享殿堂,曾一士先生一再對記者強調說。兩岸的歷史、文化、藝術是兩岸中國人共同創造的,是兩岸同胞共有共享的精神財富,期望在兩岸都得到珍惜與愛護,發揚光大,澤被萬代。

(人民網台北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